理论学习

她写给毛泽东的情书,在墙缝里藏了52年……

作者:周海 审稿人:杨玲 时间:2024/03/08 09:55:44浏览:


1982年3月10日,在第一次翻修杨开慧故居时,工人们在靠近卧室屋檐的梁架与斗拱结合处,发现一沓被厚重泥灰包裹着的整齐的杨开慧手稿,共有完整的诗文7篇:自传体散文1篇,诗2首,杂文2篇,没有发出的信2封。这批手稿现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62010a8b47b4b870ecd1072f454de7f5_640_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1990年8月中旬,杨开慧故居再度修缮时,工人们在其卧室后墙离地面约两米高处的泥砖缝中再次发现了一沓手稿。手稿写于1930年1月28日杨开慧去世前10个月,该手稿现由长沙市博物馆收藏。

这8篇用蜡纸仔细包好的泣血手稿,真实完整地记载了杨开慧的期盼、柔情、刚毅和困惑,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对孤苦伶仃的儿子无比的担忧,字字含泪,句句滴血,让人不忍卒读。

1927年8月底,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来带着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留在长沙的杨开慧及3个孩子,只好寄居在板仓娘家。此后,思念和等待,让她心力交瘁。

毛泽东和杨开慧自结婚以来,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其间也有过短时的分离,但很快又能相聚。这次离别,夫妻二人天各一方,成为永别。寄信无门的杨开慧,只有将内心炙热滚烫的情感,都寄予这无处投送的诗稿中。1928年10月她写下《偶感》一诗,把对丈夫的思念和爱恋都倾注在笔端: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1929年12月26日,杨开慧带着对远方心上人的牵挂,掰着指头迎来了毛泽东的36岁生日。这天,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注:原件字迹不清)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一定□死方休。

1930年1月28日,她在《追忆》文稿中又写道:

无论怎样都睡不着,虽然是倒在床上。一连几晚都是这样,合起来还睡不到一晚的时晨(辰),十多天了,半月了,一月了,总是不见来信。我检(简)直要疯了!我设一些假想,恼(脑)子像戏台一样,还睡什么觉?人越见枯瘦了。

我想假使是他死了,我的情丝将永远缚在他的尸体上,不会放松,可惜他还不知道我这番情景。当时,杨开慧想抛家弃子追寻毛泽东的足迹,可是,孩子们一声声啼哭,令她揪心地疼。原本早已插上翅膀的脚步,一下子沉似千斤,移不开半步。

1930年10月,杨开慧和8岁的儿子毛岸英及保姆在板仓被捕入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并大义凛然地说:“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莫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

军阀何键迫于许多知名人士出面保释的压力,对下属交代:只要杨开慧同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交保释放。可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同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

正在江西境内指挥中央红军进行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噩耗时,悲愤交加,写下一首《蝶恋花?向板仓》: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整首词凄婉悲愤,读之使人潸然泪下,同时又使人同仇敌忾。